据不完全统计,在五月十九这个一年一度的旅游日里,各地大大小小的景区都纷纷打造出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以及3000余条便民惠民旅游相关措施,将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让人民切实体会到,而这也正契合当今全域旅游的主旨——“全域旅游,美好生活”。
全域旅游发展形势日渐明确
在今年“五一”期间,旅游业的消费水平又一次呈现惊人的增长:共接待国内游客1.47亿人次,同比增长9.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71.6亿元,同比增长10.2%。这些数字从另一个方面展示出,当今全域旅游已经进入了全面爆发的起步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形势!
2018年初,《关于2018旅游主题年安排的通知》印发,确定今年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随后,《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在地方层面,已有500多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有海南、宁夏、陕西、贵州、山东、河北、浙江等7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全域旅游发展形势日渐明确,“旅游+”被认为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航空、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领域相加相融,推动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竞相发展。
对于游客来说,全域旅游的推进带来的是各种旅游产品的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知识获得、文化感知、休闲娱乐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伴随全域旅游发展,一项项涉及管理体制、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加速落地。
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牢固
回顾旅游产业的发展,若干年前,还曾有人提出质疑,如旅游只富民不富财政论、旅游作用和贡献只是消费论、旅游仅是软实力论,等等。而今天,旅游产业加速成长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对这些论调最好的回击。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多年来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测算显示,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和社会就业综合贡献率均超过1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测算,过去3年,我国旅游综合最终消费占同期国民经济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超过14%,旅游综合资本形成占同期国民经济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约6%,旅游综合出口占国民经济出口总额的比重约6%。
我国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7年国内旅游市场达50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69.12%;2017年国内旅游收入为4.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01.15%。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刚需”
旅游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产业,融入了亿万百姓的生活。“2017年,我国人均出游已达3.7次,旅游成为衡量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刚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表示。
如今,百姓的旅游需要已发展成为更广泛、更多样、更多层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之相比,我国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比如,城乡旅游发展不平衡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与广大游客日趋多元的旅游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以厕所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务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充分与旅游爆发式、井喷式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
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推动高速旅游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变,不再简单地追求发展增速,而是持续增加旅游的有效供给和高质量供给,走依靠“质量”“品质”“服务”发展的新路。
各大景区新的尝试已经开始,围绕今年各地在“中国旅游日”前后推出的旅游产品,仅驴迹科技旗下景区运营团队就提出多种创意式旅游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注重迎合广大游客追求互动体验、喜欢文旅融合产品等不同“口味”,如举办千人徒步古道、品味传统美食长街宴、探秘乡村文化等活动等。